青砖青瓦烧制湿坯的四项原则
青砖青瓦烧制湿坯料时有四项原则,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原则1:湿坯放在窑的上半部分烧,不能在窑的下半部分烧,这是湿坯放窑的原则。
高温的气在窑体上部,低温气流在窑体下部。如果含水率大于8%的湿坯在窑内,则上部湿坯会不断蒸发水分,扩散到烟气中,排出窑外。
试验多次的经验证明:只要湿坯放在窑顶,即使含水率高达17%,也能烧成优质砖。
原则2:湿坯被烧,预热带宜短不宜长。因为烧湿坯烟气中湿度大,温度低,预热区稍长,这将导致冷凝气体出现。只要保证烟气温度大于60度,过程中热带水汽就不会达到饱和,也不会出现冷凝现象。
因为预热带短,接近焙烧区,排潮的力量增加,因此,应该使用梯形闸门闸门应缓慢升降,分3 ~ 4次升降高度,一次不能到位,以保证气流畅通。带的长度和数量,应该基于水分排出的温度,也就是说,当从窑烟气排放的温度低于60度,前带应该缩短,减少闸的使用。
原则3:利用湿坯前热带制动来接近闸口高挂。炉门附近的高吊车可将高湿烟气快速排出窑外,避免砖结露。
如果砖坯含水率过高,或者采用一种代码烧制工艺,可以采取一种特殊的操作方法,即在烧制带前将前热带火眼打开,让其进入空气中,加速排水。由于焙烧区氧化气氛较强,加快了烧成速度,降低了煤耗。如果烟囱或风扇通风良好,产量可提高25%,砖的质量也会提高。
原则4:余热空气由上而下从轮窑流动,人为地由下而上改变,余热吸湿坯内的水分,通过火眼排出窑外。具体操作方法为:在前热带区窑门处安装活动轴流风机,将前热带区高温废气泵入前热带区窑腔。干燥湿坯后,含有大量水分的烟气从前热带区前部打开的火眼排出。
从这四个原则的总结可以看出,这是针对回转窑的要求,和隧道窑的要求是一样的。其核心是给湿坯一个合理的干燥空间,其操作原则是通过气闸、火眼、风机等将水分及时排出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