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青砖砖雕艺术形成的关系
砖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青砖的制作与中国优秀的传统制砖艺术密切相关。中国砖雕艺术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并成为建筑外部装饰的主要手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青砖质地细腻。雕砖的纹理细致细腻,没有任何毛孔,完全不同于普通的砖石。
青砖的生产一直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从选泥、入池、沉淀到泥、铸坯、烘干、烧制到封窑、浸泡水都比较仔细。例如,将半干泥浆浆体经检查无砂后,移入生产池内,用牛蹄子反复踩踏泥浆加固层(俗称“千斤泥”),准备钢坯。
明清典籍中多次提到的“堵泥砖”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明清时期,苏州、扬州出产的优质青砖被称为“金砖”,这不仅指砖的质地坚实细致,还意味着砖的制作难度大,价值极高。
明清时期是砖雕的鼎盛时期。唐宋时期的砖雕也被用于装饰佛塔和砖墓。直到明清,砖雕才广泛应用于住宅建筑。砖雕由于其成本低、制作方便,成为木雕装饰的主要替代品。徽州砖雕的发展得益于徽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儒家商人的文化氛围。徽州砖雕艺术发展的另一个契机是明中以来严格的建筑规范。对徽州民居装饰的严格限制,促进了徽州民居向优雅、美丽的方向发展,通过华丽的雕刻和精美的做工,展现出精湛的工艺和匠心。
对江南民居彩画的限制导致了黑、白、灰雅致的装饰风格的形成,而砖雕则是形成这种朴素风格的理想选择。闽粤民居的精致风格和浓郁的民俗文化品位,与这些地区相对落后的文化环境和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关,如福建泰宁上树楼的砖雕。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江南民居的砖雕艺术起源于北方的中原建筑文化。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各地都用自己的文化对其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徽州、扬州、苏州等具有独特地方文化特色的砖派。徽州民居砖雕作为大师之一,直接影响了苏扬民居砖雕的风格并通过南京传到镇江、扬州一带;另一方面,东南影响江苏、杭州地区。前者倾向于平面风格,注重精细的刀法;后者向多层次立体牌坊方向发展,成为典型的砖仿木结构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