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筒瓦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载体,它不仅是客观地反映中国朝代,中国兴衰的历史背景不同,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水平和特点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的观点自然的进化,人生观和世界观,包含儒、佛、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以及受传统山水诗、绘画等艺术的影响。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智慧,突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热爱。
青山绿水,这是人们梦想的生活环境。据古籍记载,在中国奴隶制的晚期,出现了半径几十英里的皇家筒瓦园林——圃,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原型。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更宏伟的,占地数百里,通过自然景观的布局,形成了大量的单独的宫殿和景观宫殿。魏北时期,懦夫、士、道思想导致了寺庙式筒瓦园林的出现,而朴素的山水诗、山水画则促进了文人园林的发展。唐宋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水平达到了顶峰,写意山水园林应运而生。明清时期,写意山水园林的发展达到了高潮,造园艺术更加成熟和完善。
此时,无论是皇帝、将相,还是文人,都在筒瓦园林中追求更多的现实生活体验,放置更多的审美感受和社会观念。这使中国园林具有强烈的象征特征。这种象征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其园林和景点的命名上。筒瓦园林的名字与园主的名字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更多的是与园主的人格理想有关。
18世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传入欧洲,对当时盛行和规范的英法园林产生思想动荡。有一段时间,模仿中国的自然园林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同时,邀请欧洲画家和传教士在北京圆明园创作了一组以洛可可风格为主导,融合中国民族文化的西式建筑,开创了中西园林的第一次合作。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造,但要随天造。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筒瓦园林艺术的体现。